
作者:顧振國
ISO14001-2015FDIS版標準草案已經發布,其6.1.2要素中要求在產品的生命全過程識別環境管理體系范圍內,組織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的、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本文試對從生命周期角度識別環境因素作一探析。
一、從生命周期角度識別環境因素是現代環境管理的需要
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從原料開采開始,經過原料加工、產品制造、包裝運輸和銷售,再經過消費者使用、回用和維修,最終作為廢棄物處置或再循環的整個過程,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貫穿產品的生命周期各個階段,而生命周期評價是起源于60年代的重要環境管理工具,它是評價產品、工藝或活動,從原材料采集到產品生產、運輸、銷售、使用、回用、維護和最終處置的整個生命階段進行資源和環境影響的分析和評價,從生命周期角度識別環境因素就是運用生命周期評價原理和方法識別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環境因素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和評估。
首先現代工業生態化經歷了末端治理到污染預防,再發展到產品環境系統管理的最新管理模式,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從生命周期角度在產品生命全過程,識別環境因素,注重全過程評價環境影響,體現了現代工業生態化全面實施環境系統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管理要求。
其次從生命周期角度識別環境因素,控制環境影響,也是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貫徹環境管理體系方針中,降低環境風險,管理環境(包括污染預防、可持續資源利用、氣候變化的減緩及適應,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棲息環境恢復等)承諾的具體體現,也是保護環境響應變化的環境形勢這一環境管理體系宗旨的具體體現。
二、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簡介
從生命周期角度出發識別環境因素,就是運用生命周期評價原理和方法識別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環境因素,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和評價。
ISO于2006年發布了ISO14040和ISO14044兩項有關生命周期評價的國際標準,我國也相應發布了GB/T24040-2008“環境管理 生命周期評價原則和框架”和GB/T24044-2008“環境管理 生命周期評價要求與指南”兩個國家標準,根據國際和國家標準的規定,生命周期評價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確定目的和范圍
確定評價目標,界定研究評價對象的系統邊界。
2、進行清單分析
對產品生命周期劃分單元過程,對每個過程收集數據,通過一些計算,給出產品系統的各種輸入輸出。
3、生命周期影響評價
進行環境影響分類,使用特征化因子將同一類或相近的環境影響數據轉化為一個指標,從而獲得量化評價。
4、評價改進
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分析評價,識別產品的薄弱環節和改進機會,提出生態化改進建議。
三、從生命周期角度識別環境因素的實施方式初探
ISO14001-2015FDIS版標準草案6.1.2要素要求,在產品生命全過程識別環境因素,但并不要求對生命周期進行詳細的評價計算,因此我們貫徹標準要求,可參照GB/T24040和GB/T24044的規定,從生命周期角度出發實施界定環境因素識別的邊界范圍,按照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特點,劃分單元過程,再進行環境影響分類,定性或半定量化地通過生命周期矩陣進行環境因素識別和環境影響評價,不需要進行詳細的特征化的評價計算,具體步驟如下:
1、界定邊界,確定范圍
界定邊界,確定范圍就是根據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確定系統的邊界,確定納入系統的單元過程,一般從產品原材料開采和能源生產到產品的使用、維護、再循環利用到最終處置為止,對于一些影響甚微的過程,可以不納入范圍。例如建材產品中一些化驗室用化學試劑的原材料生產就可以不納入范圍;又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也可將房屋建筑的選址、規劃和設計過程不納入范圍,總之應根據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要求和環境管理體系范圍界定,將組織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均納入系統范圍。
2、劃分單元過程
在確定邊界范圍后,按照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特點,按照活動劃分單元過程。如機械產品可劃分為材料獲取、坯料生產(型材、鑄造、鍛壓、焊接等)、機械加工、熱處理、組裝、運輸使用、修理、回收拆解、再制造和最終處置等單元過程,屬于組織能夠控制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可根據產品生產過程劃分得細一些,屬于組織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的單元過程有相類似的活動和環境影響,可以合并劃分為一個單元。例如產品制造中的運輸過程、各部門的辦公活動過程等。又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可劃分為原材料開采加工、建筑材料生產、構配件生產、材料構件運輸、施工安裝、辦公活動、交付使用、運營維護、拆除處置等單元過程,其中施工安裝是組織的主要施工活動,又可按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案再細化為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內外墻工程等若干子單元過程,便于識別環境因素。
每個單元過程的輸入為資源和能源消耗,輸出為污染物排放。
3、確定環境影響
環境影響類型根據生命周期評價要求,通常包括資源消耗、生態環境影響和人體健康危害三大類,每一大類又有許多小類的具體環境影響。
國際SETAC(環境毒理學與化學學會)提出的環境影響分類(見下表)和其他一些分類資料都可作為我們的參考。
SETAC環境影響分類
+——表示潛在直接影響;(+)——表示潛在間接影響
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生產工藝有著不同的環境影響,要根據組織的產品活動和體系范圍的實際情況進行選定,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主要考慮建材產品生產過程、礦產資源和能源消耗大,施工過程淡水資源消耗大、揚塵大的特點,其環境影響可選擇為全球變暖、臭氧耗竭、化石燃料消耗、礦產資源消耗、酸化、光化學煙霧、水體富營養化、淡水資源消耗、土地占用、木材消耗、粉塵/噪聲/廢棄物等;又如機械產品生產的環境影響可為資源消耗(非金屬礦產資源消耗、金屬礦產資源消耗、生物資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土地占用);生態環境影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減少、酸化、富營養化、光化學煙霧、生物多樣性喪失);人體健康危害(致癌物質、煙霧粉塵危害、噪聲危害、輻射危害)等。
4、建立生命周期評價矩陣,識別環境因素
以確定的單元過程為縱坐標,環境影響為橫坐標,建立生命周期評價矩陣,識別組織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夠控制的、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作為環境因素識別表,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為例,列出生命周期評價矩陣如下:
注:1、礦產資源消耗;2、化石燃料消耗;3、淡水資源消耗;4、木材消耗;5、全球變暖;6、臭氧耗竭;7、酸化;8、光化學煙霧;9、水體富營養化;10、粉塵;11、噪聲;12、固體廢棄物;13、土地占用